Main Content
人物述評.
-
來信選登(二則)
畢克官先生來信 編者先生: 貴刊2007年第3期刊發蔡克明先生《漫話威海灣》一文,讀后引出我一番回憶。記在下面,也許有點參考和補充作用。 40年代前期,我家住在北門外御慶里一號。地處現今的威海衛大廈北鄰(大廈地址是老威海一家著名的民間醫院,為名醫張敬修所開)。御慶里對面隔馬路(即從東山直通東門臉、南大橋的那條主干道,當時的路名忘了)是大草場。有一天早晨,看到大草場里滿是積水,水倒不深,約到小腿的部位。大人們議論說是鬧海嘯,是海水沖過高高的沿海馬路涌到草場里了。我跟隨大人,淌水走過大草場到海邊,一看嚇了一大跳。海里的船…
-
劉步蟾年譜
1850年3月17日(清道光卅年二月初四日),劉步蟾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侯官劉姓“珠浦堂”。 1867年1月6日(清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一日),劉步蟾考入福州船政后學堂。在學堂“學習駕駛、槍炮諸術”的三年時間里,他一貫“勤勉精進,試迭冠曹偶”。 1871年(同治十年),劉步蟾完成了學堂課本知識的學習,被派到“建威”練船實習航海駕船技術。先后游歷了南洋群島、北方的渤海直隸灣、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等沿海港口。 1872年(同治十一年),劉步蟾又在“會考閩、廣駕駛生的考試中,再次獲得了復冠其曹”的好成績。 1873年(同治十二年二月),劉步蟾在洋教習…
-
從彈頭裝藥看黃海海戰中日雙方炮彈效能
火炮是近代軍艦間賴以決勝海上的一項重要艦載兵器,具體體現火炮效力的載體則是炮彈。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雙方都主要以火炮射擊作為交戰手段,因而炮彈的效力如何,對于能否給敵方軍艦造成大的破壞具有決定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海戰的進程和結果。本文謹就中日兩國海軍當時炮彈的性能進行粗述,以求從海軍技術層面對甲午黃海海戰的某些細節予以探析。 甲午戰爭中,中日雙方海軍裝備的炮彈①大致有開花彈、子母彈、實心彈等種類,對于打擊敵方艦船而言,開花彈是其中最具威力的一種,因而也是本文討論的要點。當時大口徑火炮的炮彈主要構成分為…
-
甲午戰爭與維新思潮的興起
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國人從睡夢中驚醒,民族恥辱感和自尊心沖擊著每個中國人的心靈。先進的仁人志士開始對戰敗原因和洋務運動的弊端進行反思,“變法圖存”逐漸成為國人的共識。戰后外國資本大量流入,與西方進行“商戰”的呼聲強烈,“實業救國”思想發展成為維新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政府對民族工商業的限制有所放松,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要求在政治上取得與其經濟力量相適應的權利和地位。甲午之役日本后來居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為籌集賠款,大舉借外債,并加強對人民的盤剝,階級…
-
北洋海軍愛國將領林泰曾
林泰曾是清朝北洋海軍左翼總兵兼“鎮遠”艦管帶,他為中國的近代海防事業與北洋海軍籌建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抵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偉大斗爭中,英勇頑強,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展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與強烈的愛國精神。然而,由于他是憂憤自殺,故百余年來在一些論著中雖然有過記述,但都比較簡略。筆者擬就林泰曾的海軍生涯作些具體的探討,敬請專家指正。 一、風華正茂學有所成 林泰曾,字凱仕,1851年(清咸豐元年)出生,福州閩縣人。1866年(清朝同治五年)清政府在福州創辦了福州船政學堂,開始招收學生,培養海軍人才。1867年,林…
-
于無聲處見真情——紀念戚其章先生逝世一周年
戚其章先生是山東省威海市城里人,而立之年已成為威海市的文化名人,特別是電影《甲午風云》上映后,更是成為廣大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許多年輕人了解他的成才經歷而仿效之……
-
時代“波磔”中的大寫人生 ——讀王家儉教授自傳《夢影萍蹤》
讀王家儉教授自傳紀實《夢影萍蹤》,其草根一樣平易的心態,泥土一樣樸素的文字和情感,讓讀者不由地跟隨“一個農村子弟的奮斗”足跡,走進一個動蕩的大時代歷史場景……
-
先生雖逝,風范猶存 ——追念中國甲午戰爭史研究的領軍人物、歷史學家戚其章先生
從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館刊上驚悉戚其章先生去世,不勝哀痛。回想與先生交往的情景,尤歷歷在目。倉促草此短文,以示對先生的悼念…
-
一個學者的追夢之旅 ——懷念戚其章先生
戚其章先生就是一個有夢而且一生追夢不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不罷休的學者。人貴有夢,有夢就有理想,就有目標和追求。夢是實現人生價值和事業成功的起點。但更重要的,是追夢不舍的行動和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毅力,以及“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決心和信心。否則夢是難以圓滿的…
-
育桃李燃燭斯生 著甲午流芳千世 ——回憶與戚其章交往的歲月
2012年10月8日,驚聞其章兄仙逝,我的內心萬分難過。又一個知心兄長棄我而去,一位著名史學家離開了我們。回憶與其相識、相處、相助、相知的歲月,一幕幕出現在眼前:他的對人音容笑貌,對學術嚴謹求真……縈繞腦際。為了表達我的哀思,立即寫了悼詞,通過王如繪先生電子信箱傳給山東社科院戚其章治喪委員會。全文如下……
百家爭鳴
-
北洋艦隊覆沒的歷史反思
中國到晚清時期才開始籌建和發展海軍,歷經曲折,總算建成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北洋艦
-
威海曾經紅火的磚瓦制造業
據考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威海的磚瓦制造業一直沿襲傳統手工操作、露天作業、季節
-
明代的威海衛
宋金元相交時,山東是主要戰場,頻仍的戰爭,使人民群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一些有點財
-
時代“波磔”中的大寫人生 ——讀王家儉教授自傳《夢影萍蹤》
讀王家儉教授自傳紀實《夢影萍蹤》,其草根一樣平易的心態,泥土一樣樸素的文字和情感
-
一個學者的追夢之旅 ——懷念戚其章先生
戚其章先生就是一個有夢而且一生追夢不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不罷休的學者。人貴有
-
威海的地震碑
記載地震事件的石碑叫地震碑。一場大地震過后,人們從地震災難中走出來,想到要把這事
-
“民-國”海軍少將袁方喬
袁方喬(1891—1964),字宇南,榮成唐家莊人,民-國海軍少將。歷任“海圻”巡洋艦艦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